临床营养网官方QQ群:临床营养师3群:656061429临床营养师3群临床营养师1群:2754758(已满);临床营养师2群:87144124(已满),官方公众号:临床营养网;微信号:lcyycc

减肥减重

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营养 > 减肥减重

流言揭秘:服用酵素能减肥?

冯霁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学专业副主任技师。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江西省营养学会理事
江西省中医药学会推拿与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曾担任中国营养学会江西培训基地实践课带教老师,承担过营养配餐员和公共营养师的培训教学工作。从事临床营养工作25年,在医院基本膳食(普通饭、软饭、半流质、流质)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管喂饮食、糖尿病饮食、低盐、低脂、高蛋白、低蛋白饮食等治疗饮食;擅长各类人群及常见疾病的营养配餐、营养治疗以及健康教育。

主持参与科研课题二项,发表论文四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科室电话:0791-86299257 
邮箱:664153484@qq.com


test
“ 欢迎关注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交流微信号:lcyyccc,然后回复姓名+本人职务+个人微信号,加入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


流言:提起减肥,网络上的一个词很火,那就是“酵素”。有人在社交网站上展示自己服用两周酵素后成功减肥10公斤的辉煌战果;有淘宝卖家用力吆喝:无论你是一个健康或是亚健康的人,都应该补充酵素,酵素可以减肥、排毒、清除自由基,甚至可以预防中风……事实果真如此么?


真相:那些作为减肥或者美容产品的“酵素”,居然是口服的。即使它们在天然构型下具有燃烧脂肪的作用,吃到肚子里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时尚美容界总是新产品不断,而且这些新产品还往往挑战科学常规。比如减肥,某减肥产品的忽悠在专业人士的不断揭露中依然强劲有力,而目前又一个号称“清脂酵素”又闪亮登场。这个号称“100%法国原装进口”的产品,拉着“世卫组织”“诺贝尔奖候选人”“研究生教科书”做虎皮,各种杨女士、赵先生现身说法,把忽悠这门手艺发挥到了极限。


实际上“酵素”并非什么新事物。学过中学化学的人,可能都知道有个词叫做“酶”。酵素,就是“酶”这个规范中文名词的小资翻译。酶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我们的身体内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不计其数的生化反应,绝大多数都需要酶的参与。任意一种酶的缺乏,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严重的就会表现出症状。


确实有一些酶在细胞内负责“燃烧”脂肪。某减肥产品的忽悠则是说帮助把脂肪分子运送到燃烧场所(即细胞内的线粒体),而“清脂酵素”则宣称直接燃烧脂肪。清脂酵素,是不是就是这些负责燃烧脂肪的酶呢?答案是:不管它是或者不是,补充它都帮助不了燃烧脂肪!


“清脂酵素”的广告中宣称它是一种“氨基酸”。这是典型的概念错误。氨基酸是小分子,加上不常见的、特殊的,总共也就二十几种。每一种的分子结构与能够发生的反应,在生物化学的教科书中都可以查到,其中没有一种能够“燃烧脂肪”。


实际上,脂肪燃烧是一系列很复杂的反应,必须要作为大分子的“酶”来帮忙。单个的氨基酸是无能为力的。酶是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这些氨基酸会互相连接,组成一串或者几串。不互相连接的氨基酸之间也会产生吸引或者排斥的作用,导致互相牵制,最后会形成特定的空间构型。


这种“特定”的空间构型是酶能够行使功能的关键。以燃烧脂肪的酶为例,只有在特定的构型之下,才能与脂肪分子结合,然后发生进一步的反应,最终把脂肪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种空间构型相当不稳定。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些本来互相吸引的氨基酸之间的吸引力就可能下降,或者本来互相排斥的氨基酸也不再那么仇视对方。总之,它们之间的相互牵制就跟起初的状态不同,而最终的空间构型也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通常说的“蛋白质变性”。变性之后,它们的催化能力就下降了。如果变性得比较厉害,就完全失去了活性。


能够导致酶变性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温度、酸度、盐浓度等等。而那些作为减肥或者美容产品的“酵素”,居然是口服的。即使是它们在天然构型下具有燃烧脂肪的作用,吃到肚子里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首先,人的胃里是酸性的,而燃烧脂肪的线粒体环境是接近中性的。也就是说,这些酵素首先要经过酸的考验。然后,它们进入胃肠,接受消化液的洗礼。消化液中的蛋白酶可以攻击任何蛋白质,把它们切成小片段。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或多或少都会被切开,直至成为碎片。


切开的蛋白质自然无法保留空间构型,也就不再具有活性。有的人喜欢说“这是一般情况,万一有例外呢”。确实,有一些天赋异禀的蛋白质,对于蛋白酶的攻击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经过了蛋白酶的连续打击,多数分子阵亡之后,能有一小部分活着进入血液系统。


所谓的“清脂酵素”,会不会就是这样的天赋异禀的蛋白质呢?要知道,任何一种这样的蛋白质被发现,都会引起生物化学界的巨大关注。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有这样的发现。科学界没有发现,而商品推销中却出现了,也就只能以“忽悠”来形容了。。



来源:新浪新闻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