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网官方QQ群:临床营养师3群:656061429临床营养师3群临床营养师1群:2754758(已满);临床营养师2群:87144124(已满),官方公众号:临床营养网;微信号:lcyycc

科普营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营养 > 科普营养

低温环境下人员的营养保障

周仙杰:


辽宁医学院武警总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参与肠道菌群研究课题一项。

邮箱:zxj20067@126.com.





低温环境下人员的营养保障



全球气候在变暖,然而低温作业人员并未减少。低温环境多指气温在10℃以下的环境,如寒带、海拔较高地区的冬季、冷库作业和南极考察等均属低温作业的工作环境。人体实际感受的温度除了与气温有关,还与海拔、空气湿度、风速以及个人防护有关。那么在低温环境中应该如何保障工作人员的营养呢?让我们从低温机体的变化说起。


一、低温环境机体的变化


1
神经系统


低温环境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肌肉进而影响肢体功能,使肌肉协调性、灵活性减弱等,机体易疲劳。



2
呼吸系统


冷空气吸入会影响呼吸道和肺,肺静脉收缩可引起进行性肺高压。



3
心血管系统


低温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同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使心输出量增多、血压上升、心率加快。



4
免疫系统


有实验表明,在低温环境中,最初一周免疫系统功能会下降,随后恢复且呈上升趋势。低温环境下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活动增强,之后会逐步恢复,但血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仍会很高,这与持续低温有关。



二、低温环境营养的需要



1
能量


温环境下人体基础代谢率增加,寒颤、厚重的衣服等使机体能量消耗增多。人体一日需要的总能量可根据活动量的多少、居住条件及气候的适应程度来适当的调节。



2
三大营养素


低温环境下机体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均有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能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脂肪有很好的保温作用。研究表明,摄食高碳水化合物的饲料可增强小鼠短时低温的耐寒能力;低温环境下碳水化合物会首先被利用,但持续寒冷环境,小鼠的能量供应将开始转为以脂肪为主。某些氨基酸如酪氨酸也能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初入低温环境尚未适应者,应保持适当的碳水化合物比例,脂肪比例不宜过高,以防发生高脂血症和酮尿。已适应低温环境者,应适当降低碳水化合物供应量,适当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



3
维生素


低温环境下人体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变化较大,其中维生素C在寒冷环境下对机体有保护作用,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的耐寒性。同时低温环境下碳水化合物利用增加,故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硫胺素需要量也会增加。此外,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有利于增强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氧化磷酸化过程也需要充足的维生素A。


低温环境下生活和作业的人员,建议每人每天供给维生素B1 2-3mg,维生素B2 2.5-3.5mg,维生素PP 15-25mg,维生素C 70-120mg,维生素A 1500ug。此外,寒冷地区户外活动少,日照短,体内维生素合成不足,每天应补充10ug的维生素D。应尽量从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摄取维生素,必要时可从强化食品或维生素片中获取。



4
水和矿物质


低温环境会改变机体内水和矿物质的代谢。有报道称,低温环境会使人多尿,

轻度失水和失盐,血液容积减少,血中钙、锌、镁、钠含量下降。钠不足将使基础代谢水平下降,不利于耐寒。应注意补充钙和盐,建议每日补钙600-1200mg,可从含钙丰富的豆类、奶类、虾皮等食物中摄取。食盐的摄入量可达温带地区的1-2倍。



三、低温环境营养保障原则


1.平衡膳食,适当增加能量供给。如粮食、豆类、动物性食物及食用油等的供应。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