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来国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营养不良是IBD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克罗恩病治疗中心为例,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间共收治克罗恩病患者649例,其中约80%伴有营养不良。
2013年12月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上的《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3深圳)》(以下简称“共识”),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学分会以及全国部分胃肠外科医生,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2012)》的基础上,就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的指征、途径和实施方法等内容进行讨论并达成的专家共识,希望能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营养支持提供规范的指导,也为临床医生选择恰当的营养支持手段提供思路。
本文以上述共识为依据,围绕IBD营养不良的原因、营养筛查和评定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等内容,尝试通过临床治疗实例对共识进行解读。
病例:一例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的IBD患者,在接受全肠内营养2周后,肠梗阻症状解除,肠道恢复通畅,达到临床及内镜下缓解,因此,医生取消了原定的手术计划。
入院病情摘要
患者女性,34岁,在我院接受诊疗时间为2011年9月27日至2011年10月10日。
现病史:患者自2010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腹泻4~6次/日。当地医院诊断克罗恩病,给予美沙拉嗪治疗,症状明显好转。2011年4月腹痛再发,症状逐渐加重。同年9月来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身高159cm,体重43kg,体质指数(BMI)17kg/㎡,消瘦,腹平软,右下腹轻压痛。
辅助检查:C反应蛋白(CRP)18mg/L,血沉(ESR)25mm/h,总蛋白(TP)54.3g/L,白蛋白(ALB)32.9g/L,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为230。
电子结肠镜进镜至末端回肠5cm,发现肠腔狭窄、充血水肿,内镜不能通过,结肠散在息肉。
初步诊断:克罗恩病(A2L3B2,活动期);营养不良;不完全性肠梗阻。
来源:医脉通消化科
上一篇:为什么有的人怎么吃都吃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