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外科院士说:“吃饭第一个目的是解馋”。
——营养师的解读:就是“吃进去”。
推荐人:王璐(浙江大学营养学在读博士,wlwl0217@126.com)
推荐理由:能吃进去的“营养”才是真的
文/陈永春
昨日微信中张金哲先生谈到几点他自己的养生之道,作为营养师的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张先生讲:“吃饭第一个目的是解馋,第二个目的是充饥,第三个目的才是营养。”
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作为一名94岁的高龄学者,这意味着经历过战争、革命、文革浩劫、改革开放、市场冲击等,再加上个人情感的爱恨交织,专业上的历练、磨难等等;一辈子走过来,应该深感生活、学习、工作和生命大不易。
工作的关系,我也服务过一些老年人,我的父母也是高龄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很简单:平安就是福,简简单单的,自然一些,生活其实很不容易,既要努力,更要知足。
“生活大不易”与饮食、与解馋有什么关系呢?
在上世纪末,国内外提出“身心医学”这个概念,讲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躯体症状、饮食方式和运动行为等是密切联系的。精神上的冲击、物质上的困顿、学业上的考验、执业中的磨难、各种物质和精神的诱惑等,都会与饮食直接相关,表现为食欲的减退或亢进、特别喜欢吃什么食物、特别不喜欢吃什么食物。
我们可以看到,就在现在,大部分国民已经摆脱了经济上的贫困,但却不能好好的进食,因为抑郁、金钱、职务、职位、权利、他人的是非、家庭的纠纷甚至莫名其妙的感受,还有一些伪科学的干扰,以及不同年龄段饮食的特性,做不到比较规范的、正常的膳食,能让他们吃得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另外,“解馋”这两个字还传递着张先生的另外一层意思:“理论要联系实际”。
现在一个突出矛盾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我们淹没在健康信息的海洋当中,几乎每个人都能津津乐道说出一番养生、运动、饮食的“教条”和“黄金法则”,但在生活实践中,饮食失衡却是很常见的。
健康科普宣传首要之处就是真正能够“落到实处”,要注重可行性和实践性;科学膳食也不外如是,也就是张先生所提到的“解馋”——“吃进去”。
再好的营养理论,无论在电视上重复十遍,或是在手机、网络上重复100遍,吃不到嘴里都是“纸糊”的,最多算是个“画饼充饥”。
再谈一谈张先生的职业和“解馋”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生活当中观察到,一个人的长期职业会改变他的个性和习惯。例如一个班里面的高中同学最初区别不大,但有人做了一辈子的会计,到老了他的特点就是很认真,天天记账,日清月结,甚至可以告诉你昨天买葱几两几分;做了一辈子的幼教老师,充满了爱心;三十年的小学老师,和谁说话基本上都是老师的口吻,因为在她眼里人们只分为三类小学生:已经毕业的、正在上学的和马上要入学的。
张先生外科执业六十载有余,他的特点就是扎实严谨的理论联系错综复杂的实际,讲求干脆利索,说话和手术刀一样,直达病灶,务实,这种职业特点也会在他的养生之道上表达的淋漓尽致,他提倡和看重的是可行性、实操性和实践性。
总结一下,张先生讲的“解馋”的意思就是:饮食的第一要务是:让大家吃到嘴里面去。
这一点要比什么理论、什么食谱、什么道理重要的多。
题外话:
首先,我与同事们对张先生是恭敬和尊重的:
一则他终生做了一件事,很了不起;许多聪明人和普通人因为受不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做了许多事;
二则他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股“精气神”值得我们后来人模仿;
三则他高寿,也是对营养学的支持和贡献。
从业以来,我有这样一种体会:学无止境,工作亦是如此,做的越多越发现有太多的不解之处,多明白了一分的同时,至少有又十分的新疑惑出现了;于是我不认为营养师的观点就是评判某人或某个人群膳食营养是否正确的“金标准”。
科学永无止境,轻易判断“是”或“非”都是非常危险的。我们通过微信这种途径和方式传递我们的观点,主要是希望以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度向朋友和民众传递我们的看法。
我们不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是正确或完全正确的,只是感觉到准确性高一些罢了,对民众较为有益。
陈永春2013.10.29于郑州